根據義大利經濟學家柏瑞圖的理論,人們應該把80%的資源花在能出關鍵效益的20%方面,這20%的方面又能帶動其餘80%的發展。我說,這謂之為產值、效率。人的生命有多長?你為「自己」而活的時間有多少?這值得你深度去思考!你要過什麼樣的日子?什麼樣的生活是你想擁有的?你得去追尋!生命最深層的意義都藏在每一個「我」的深處,而那最真實的「我」都該是豐富美好的生命進程。

2014年10月5日 星期日

閱讀~億萬富翁七大法則

最近看的這本好書,書名是:窮人選擇最短距離,富翁選擇有趣的事:億萬富翁學院的7個黃金學分,作者是Chris岡崎 。建議有興趣的人可以買來看,這本書除了有好的觀念外,還有些不錯的圖示可強化觀念的理解與落實,值得買來收藏。以下是我們看到的部分重點:

法則四:八大成功典型
1.         如果你是比爾‧蓋茲這一型的話,像他一樣創業就是個好主意。但如果你去模仿華倫‧巴菲特或唐納‧川普,說不定就不會成功。成功人士也有各種典型,所以必須去模仿與自己最接近的成功人士。
2.         搞不清楚自己的典型,就盲目地學習各種成功哲學,只會覺得痛苦而已。但如果模仿與自己特質相同的成功人士,就不會覺得痛苦,能夠樂在其中。
3.         當我們的「天性才能」與「工作」一致時,就能打從心底覺得工作「有意義」。然後與「天職」、「終生事業」結合,轉變為人生帶來充實感的「使命」。
4.         八大成功典型
①.    創業家:重視直覺、喜歡「自由的突發奇想」或獨創性,喜歡發表想法、給別人驚喜。例子:比爾‧蓋茲、華特‧迪士尼、松下幸之助。
②.    大紅人:有名氣的明星人物。擁有自己的品牌,具備強烈「領袖性」、「親和力」、「吸引人群的魅力」。例子:麥可‧喬登、金城武……等,有名的運動選手、電影明星、演藝人員等等。
③.    經營者:擁有統帥力與組織力的人,喜歡掌握現狀細節、慢慢培育成長;善於人際關係的交際。例子:傑克‧威爾許、史帝夫‧鮑爾默……等大公司的CEO多屬此類型。
④.    談判家:本身沒有資金、技術,但可以連結雙方來合作以達到雙贏局面,從中獲取介紹費用的類型。例子:唐納‧川普、梅鐸。
⑤.    投資家:以買賣股票、不動產為主要職業。能看準時機逢低買進、逢高賣出,賺取價差而獲利。善於「時機的方案規劃」、「分析市場」、「預測未來」。
⑥.    蓄財家:能夠活用複利效果增加金錢的人,善於等待,不追求短期利益,喜歡尋找能長期運用的標的。例子:華倫‧巴菲特
⑦.    地主:因借出所有地而致富的人,另外也包括「讓別人使用自己的權利執照時付費所獲取收入的人」。講求慎重、安全第一、喜歡保證與安定,喜歡確實穩健地增加財富勝於高風險的方式,追求實際利益。重視法律或文件、合約。例子:洛克‧斐勒、羅伯特‧清崎。
⑧.    開發者:分析、驗證各種事物,一旦重複一件事情,就會馬上思考「能否自動化?」。在理論的領域感到自由並具創造力,遇到非理論的領域就失去彈性。事業諮詢顧問最需要開發者的特質。例子:麥克‧戴爾、傑夫‧貝佐斯。


法則五:億萬富翁腦
1.         「窮人腦」是「對消費感到快感」;「億萬富翁腦」是「對投資感到快感」
2.         富翁也會買東西,但僅止於最低限度;當然也會花錢在嗜好娛樂上。不過基本上沒那麼喜歡「消費」,認為有錢「消費」的話,不如拿去「投資」。
3.         富翁積極地參加研習課程、閱讀、學習、與許多成功人士見面、度假、休息等。投資自己的大腦、心靈與身體,在某種意義上,算是人生最有價值的東西,因為提升了自己的「投資能力」與生活品質。
4.         為了生活費而工作,「提供自己的時間」努力工作,所以變得沒有時間。沒時間就不能做「真的想做的事」,這就是大多數人的模式。因此為了創造「自由的時間」,必須創造「不為生活費工作也能有收入的狀態」。
5.         不要「消費」後才拿錢去「投資」,而是要一開始就先把「自己收入的10%去投資」。然後漸漸地增加比例。這樣錢就會不斷地滾滾而來。
6.         不是增加收入,而是「有多少能投資」!
7.         「窮人」主力在「消費」;「中產階級」在「借錢」;「億萬富翁」在「投資」。你呢?
8.         「億萬富翁」則是一開始就投資(買資產),買了資產就會產生收入,有收入就能支付生活費、繼續再投資,如此重複著。除了薪水之外,他們也知道其他許多獲得收入的方法,利用這些方法賺生活費,並再次投資,結果就是收入持續增加。
9.         如果不會生錢,就是「負債」;而「資產」是把錢放進口袋裡的東西、會自動生錢的東西。舉例「自宅」並非一定就是「資產」。這裡必須搞清楚投資「不動產」與購買「自宅」的差異。
10.    為了實現夢想,有時會訂出「計畫」,「想早點成功」、「希望馬上有結果」,所以每每不自覺地選擇了「最短距離」。老是選擇「最短距離」,有時未免過於勉強自己。若只是短期的勉強,或許可以自我成長,一旦長期持續下去,只會造成身心疲憊。
11.    不要找「最短距離」,不妨選擇「雖然有點繞路,不過卻讓人興奮、樂在其中的方法」。

法則六:金雞母資產
1.         減少生活費、購買讓錢變多的資產──金雞母資產。只要「金雞母」生的「金蛋」(錢)足以支付生活費的話,就不必再工作了。
2.         不要想「下次有一筆錢時,要買什麼呢?」,要想「下次有一筆錢時,要投資什麼呢?」
3.         總之試著先買「金雞母」,如股票、債券、信託、外匯、不動產、有市場行情的東西、聯盟行銷、傳銷、著作權、專利、版稅等等。
4.         想要買奢侈品的話,就必須不斷增加「金雞母資產」。
5.         「窮人」和「中產階級」的缺點就是無法抱著長期性展望「等待」。總是想要「馬上有錢……」「快點變輕鬆……」。億萬富翁深信「錢是用養的」,他們讓金雞母持續下蛋、養小雞,十年後就是個「養雞場」!
6.         其實一年獲得的利潤都很有限,何況是一個月。不過五年就不同,十年更能發生幾百倍的變化。如果只寄望一個月後的結果,就算過了十年,到頭來一定和現在沒什麼差別。不要想馬上逃離眼前痛苦的計畫,而是把眼光放在十年後,提高自己的價值!
7.         「人們習慣高估一年能做的事,而低估十年能做的。」
8.         為了十年後「成為心目中理想的自己」,不妨重新思考「現在該如何利用時間、選擇什麼、學習什麼、想什麼,以及怎麼行動。」
①.    想像十年後的光景,「覺得該丟掉的」是什麼?
②.    想像十年後的光景,「覺得該開始的」是什麼?
9.         財富並不是一口氣地「直線成長」,而是慢慢成長之後,才後勢強勁地大幅提升所致!
10.    成長或成功的到來都需要一些時間。一開始每個月一萬圓也好,兩萬、三萬圓……,先從能力許可的範圍開始。只要慢慢養成「投資習慣」,每個月十萬日圓對上班族而言,絕對不是天方夜譚。
11.    建立一個「候補計畫」:每個月投資一些前在年複利8~12%的標的上,與這個之外的方法並用,開始創造其他的「金雞母資產」。

12.    就算創造的「金雞母資產」都失敗了,但因為還有「候補計畫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