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義大利經濟學家柏瑞圖的理論,人們應該把80%的資源花在能出關鍵效益的20%方面,這20%的方面又能帶動其餘80%的發展。我說,這謂之為產值、效率。人的生命有多長?你為「自己」而活的時間有多少?這值得你深度去思考!你要過什麼樣的日子?什麼樣的生活是你想擁有的?你得去追尋!生命最深層的意義都藏在每一個「我」的深處,而那最真實的「我」都該是豐富美好的生命進程。

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

房地產&關鍵字運用









2011年3月11日 星期五

『贏』字的另類意義

==贏==字可拆成『亡』/『口』/『月』/『貝』/『凡』五個字,
將這五個字引申為五個贏家所需具備的態 度。 
◎◎ 第一個字「」:代表要有危機意識
我們必須要隨時了解我們所處的環境變化,過去成功的經驗,往往變成未來失敗最大的主因,
安逸的日子過久了,我們會越來越喪失鬥志,有一個敵人或競爭者的好處是,它至少不會讓你懈怠。
◎◎ 『亡』也可以表示「」的意思,要學習讓自己歸零

對很多人、事、物不要有主觀的成見,能多方了解彼此的需求。
『亡』也可以很單純是死亡或結束之意,雖是結束,但生命的週期是無限開展的,
它更象徵了機會與無限的生命力。
◎◎ 第二個字是「」:代表溝通

必須把你的想法告訴所屬,要在不同的場合中宣示要達成的目標與決心。
國父孫中山先生創建民國,他雖然沒有參與戰事,但他卻不辭辛勞在海外奔走,向僑胞募款並宣揚民主理念。
成功的『溝通』是雙向的,除了有良好的言語表達能力之外,也要有傾聽的能力
聽得清楚,有助於了解彼此的需求,更有助於自己陳述論點。

◎◎ 第三個字是「」:指的是時間

任何贏都需要時間的積累,需要在歲月下功夫,
泡沫式的英雄作風,最後總如曇花一現般地消失無蹤。
棒球投手要有很嚴格的訓練,必須在一次一次的比賽中掌握自己的優勢,訓練自己的膽識與應變能力。
月』也代表親身的實踐
代表你無法只用命令方式,讓別人來助你成功;
而是要以身作則,以德服人,那時就會像眾星拱月一般,閃耀著燦爛的光芒。


◎◎ 第四個字是「」:漢人最早以貝為交易的貨幣,因此『貝』可以簡單地說是

然而有錢就一定會贏嗎?
這倒也未必,有的人雖然沒有錢,但是他有技術,
有智慧財產權、商標專利、豐沛的人際關係、跨國性公司的經營管理經驗……等,這些可能都是無形的資產。
◎◎ 因此「」就廣義而言,應是籌碼,是可以為自己加分的『能力、條件』,
它可能就是一個人的獨特性,而要如何增加自己的籌碼呢?
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裡,隨時增加自己的知識、技能保持學習的態度,就是最好的扎根方法。

◎◎ 第五個字是「」:顧名思義,凡指的是平常心

我們努力去爭取勝利,但是最後的成績,往往不一定盡如人意。
漢人說:「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。」在每一個失敗中都含著成功的因子,
我相信從失敗中學到的東西,要比從成功中學到的東西多得多。

偷來的時光

王文華
他們說,85度是咖啡最好喝的溫度。我說,58度是友情最香醇的濃度。
 
十二月一個禮拜一下午,大陸冷氣團南下。整理家裡,發現兩瓶金門高粱。標籤上寫著「58度」,我想起「晚來天欲雪,能飲一杯無」。
 
拿起手機,開始約朋友。
 
朋友分好幾類:一起爬山的、一起看戲的、一起旅行的、一起把妹的。我不會約看戲的一起出去把妹,因為他們都習慣坐在那裡不動。
 
幾類朋友中,沒有酒友這一類。這年紀找到一起有高血壓的朋友,比找到一起喝高粱的容易。於是挑了最熟的幾個,發簡訊給他們。
 
「今晚六到八點可有興致小聚?我有一瓶高粱。」
 
這簡訊其實很失禮。星期一大家都忙,誰六點有空?六點的聚會,怎麼到了下午才邀約?更扯的是主人自己八點要走,還好意思張羅?
 
本來不期待有任何回應,但立刻就有人答應了。原來大家都寂寞,都在等那個「失禮」的人來發起。
 
五位朋友喝到八點,一瓶才喝了四分之一。我起身:「抱歉我待會還有事,你們繼續聊。」沒想到大家都如釋重負,跟著我走。散場前我們在高粱瓶上籤下各自的姓名,相約下次寒流再聚。
 
出了餐廳我跟朋友抱歉早走,他卻偷笑說:「還好你簡訊中有說只到八點,否則我就不來了。」
 
朋友們在酒池肉林中走過一圈,知道徹夜狂歡的party很多,餘韻無窮的聚會很少。喝到失態很容易,喝到想念太太很難。八點,正是見好就收的時間。
 
就這樣,在今年第一波大陸冷氣團,我偷到兩小時的溫暖。
 
感動容易、行動難
 
十二月,是朋友們相聚的季節。我總是在這個月,算自己情感的帳。
 
算今年講了多少次「嘿,好久不見!最近好嗎?找一天一起吃飯,聚一聚」,然後沒有下文?
 
算今年拿了多少名片,交換名片的當下熱情洋溢,幾天後連名片主人的臉都想不起來?
 
算自己發了多少封給一大票人的簡訊和e-mail,發的時候根本不知道收件者有誰?
 
算今年「臉書」上累積了多少朋友,噗浪上Karma值有多高,可是當臨時要撂人喝高粱,不知道可以邀誰?
 
算今年聽到並發誓過多少次「珍惜所有,不要視為理所當然」、「人生無常,要活在當下」,但覺悟了兩天後,又開始為名利張牙舞爪?
 
這樣一算,我發現:相識容易、維持難;感動容易、行動難。
 
我們總是為了要「建立人脈」,認識一大堆新朋友,但後來並沒有心思去維持那些關係。最後那些「人脈」就像動脈,慢慢硬化。
 
我們也因為一時感動,立下了誓言和心願。但那些心願的強度,就像許願的蠟燭,一陣風,就沒有了。
 
那些感動可能來自於事業挫敗、朋友猝逝、家人生病,或《陪你到最後》那部電影。但感動很難化成持久的行動,很多時候,我們想要的愛、想過的生活、想追求的夢想,以及其他一切想改變現狀的意念,都只是某個特定的場合、氣氛和流行的產物。一旦朋友下葬、電影散場、流行話題和特定氛圍過去了,我們的行動力也沒了。
 
不強求,但要做球
 
這樣說來,沒有行動力似乎不好,其實未必。
 
事業上太劍及履及,有時造成天下大亂。汲汲營營找人吃飯,會給對方帶來壓力。理想的方式,是順其自然,但偶爾製造驚喜。
 
順其自然,不但要順自己的自然,也順別人的自然。
 
很多時候我們感嘆「人情冷暖」,是只想到了自己的狀態。我失意了,沒有人關心我,這世界真冷漠!但別人怎麼知道你失意?別人失意時你也未必知道或關心!就算別人知道也關心,但別人的生活有很多更緊急的事你不知道,不該期待別人放下那些事來關心你。
 
人情沒有冷暖,人情一直是這樣。事實上,你得意時身旁的熙來攘往,也不是「暖」,那只是反應了人們喜歡湊熱鬧的天性。現在熱鬧沒了,大夥散了,不是變「冷」,只是恢復常態
 
每個人的一天有不同的行程,每個人的一生有不同的情節。到頭來,行程和情節能搭配的,便成為好友。搭不到一起,不見得他或你冷漠,只是沒有緣分。
 
高粱宴,我約了很多人,沒來的,比來的多。這並不表示沒來的就「不夠意思」或「不給面子」,只是在那一個人生的點,我們搭不上。朋友之間很多煩惱,都是我們對自己的付出,有過多的期待;而對別人的回應,有過度的猜想。很多失落感沒有必要,因為搭不上不是我們或對方故意的選擇,只是機率上必然的擦肩而過。
 
尊重別人的自然,但接住別人丟出來的驚喜。一個週日早上我到陽明山爬山泡溫泉,擦乾身體那一剎那,住在山上的朋友打電話約我到他家午餐。平常一小時的車程,此時走路五分鐘就到。我去了,那個下午,比任何刻意的相約都愉快。
 
但順其自然,不表示就不用心思。公司的尾牙,我喬了兩個禮拜。運籌帷幄,只為了選一個大家都方便的時間。值不值得,值得。因為這一ㄊㄨㄚ的組合,這一生不會再有。
 
事實上,這一路上任何組合,這一生都不會再有。所以難約的人,就提早一個月約。遲到大王,就不要一直問「你在哪裡」。凡事不強求,但還是要做球。一切隨緣,但邀請函和提醒信還是要各發一遍!
緣分像天氣
 
今年,幾個朋友離開了我,甚至離開了這世界。還在身邊的,也經歷著大大小小的磨難。我猛然醒悟:認識一個人是這麼容易,但失去他也是如此突然。而在這年紀失去,不再是年少時朋友絕交或情人分手。在這年紀失去,就是永遠失去了。
 
十二月,天氣冷冷熱熱。就像一路走來的朋友,分分合合。緣分像天氣,我無法控制。只能天冷加衣,順勢而為。天熱時,就約朋友吃冰。天冷時,就拿出那瓶高粱。大陸冷氣團南下,酒友團把寒意鎖在杯底。這58度的友情,不太濃,也不太淡。不會疏離,也不會造成負擔。友情像高粱,喝起來冰涼,喝完之後,卻是如此溫暖

2011年3月4日 星期五

賺錢機器人

有時候我會試著與我的女兒聊聊財商,期待她在人生的旅途裡,奠定財務基礎。因為錢能叫萬事應心,但若沒有管理錢的能力和知識,終將一輩子勞碌求富。我沒有富爸爸,卻希望扮演富爸爸的角色,但我真是小看了孩子,孩子比我想像的有創意。晚飯時,小孩說:「爹地!我們家有掃地機器人,您可以買一個煮飯機器人嗎?這樣媽咪就可以陪我練琴,飯後您就可以去電腦做您的事!」,此時大家開始討論著最想要的機器人?我說我要洗碗機器人,以後我就不用洗碗;媽媽則說要洗衣機器人,這樣就不用涼衣服。女兒竟回答說:「我要賺錢機器人」。聽了我兩眼為之一亮且哄堂大笑,這不就是我平常想告訴她的「資產」概念吗?

2011年3月2日 星期三

當「台流」大舉回到台灣

在台灣接待大陸來訪的「商務貴客」,對方的集團頭銜越高,名片上的職務角色越多,每回越是讓我心裡一驚!


早先來往兩岸中總有些「角色」,至少會見到某些「台幹」,扮演了某些關鍵的銜接位置。
但如今,幾乎可以確定的是,如今除了「台資企業」之外,中國大陸的任何產業,基本上已經根本不需要所謂的「台灣人才」或「台灣經驗」了。
這回一位大陸卅多歲的投資集團總裁來訪台,話說的又實又白,「現在是有些中央法令獨厚台灣,台灣也有些研發與管理模式可以借鏡,否則我們也可以跟韓國合作。」
「倘若還有大陸企業家,說是到台灣來『取經學習」?他肯定是說場面話呢!」他聳聳肩,苦笑兩聲。

大陸產業發展的速度之驚人,產業間的「地緣」與「人脈」關係讓擴張與跳躍更劇烈,完全不是在台灣生活成長的人們可以想像。
曾經有一位大陸長輩描述,大陸各方發展雖然「快而粗糙」,但因為畢竟是正在「向全世界的經驗學習」,因此「修正速度也快」;至於台灣的人才與經驗,以他接觸的經驗,台灣人無論投資或工作,如今在中國市場普遍被視為「速度太慢」!
「台灣人總有個習慣,很愛落入一種『過程』的反覆思考與邏輯推理;對於『達到目的』的企圖心太弱;因此往往錯過了很多最佳時機!」
他補充形容說,這個顯然是台灣從政府到社會的一種「通病」;中國大陸產業發展的速度,其實從大陸各級政府在東西南北各地的「交通建設」速度,便可以看出對應的端倪。

於是,當中國大陸這種充滿「內需擴張,且加速旋動」的特性與節奏成為主流,也難怪如今有更多「動作太慢、錯過時機」的台灣人,狠狠被潮浪甩開,成為在大陸的「台流」。
所謂「台流」,指的是在中國大陸「事業流落、生涯流浪的台灣人」。
當年因為工作或投資機會,在台灣賣掉房子、車子,舉家遷往大陸各地的故事都非常壯烈;但如今,赴往中國市場發展的「台商、台幹」當中,十有一、二確實成為漂流在當地,工作不定的台流。
這當中主、客觀的原因很多,和全中國土地散佈的各省縣地方人們的「各種流」相比,所謂「台流」也不過是「台灣來的」,並無獨特之處。

但「台流」在中國大陸無法跟上整個市場所需的「專業、速度與節奏」,尤其無法與當地產業各自所屬的人脈關係相互競爭,應該是台流最主要難以「逆流重入市場」的主因。

許多「台流」長期以來,都是以「為後來的台灣人介紹機會」維生!
不得不說,這當中經常傳出各類「台流,騙台灣人」的例子!而若非詐術騙局,其實「台流」所介紹的,大多數也是他們手上「僅有的、失靈的、前朝的、或局部的人脈關係」。
每回只要聽到前往大陸投資的朋友描述「在大陸的『台灣朋友』與他們介紹的『當地合作對象』」,只要稍微問一下整個投資案的「推進速度」,幾乎就可以斷言,中間是否卡了個折騰或騙局!
在大陸,真正能合作的「人脈關係」,只要有效,必然「速度甚快」!在中國大陸,能者,都是「即知即行」的傢伙!倘若在某些環節中故意拖延進度,拉高門檻,必然是中間人刻意「有所圖謀」!
對照著郭台銘的「富士康」幾乎在三個月內整個完成遷移到鄭州,地方政府動員速度之驚人;對比過去王永慶的「海滄」或「長庚」折騰了十多年,瞭解內情的明眼人都知道,其中有多少投資成本與交際費用,卡在哪些「中間人」手上。

無論「台流」再怎麼經驗局部單薄,台灣人在大陸的處境已然不堪,這是就全大陸當今的競爭態勢而言。
但這些「台流」碎片的經驗值,對於大陸風向與往來的各方掌握,再怎樣也還是比台灣朝野,或者比那些對大陸市場雄心勃勃的台灣後繼投資者來的強!
特別是目前兩岸政策與發展中,更多的資金浪潮,無論政策資金或民間消費資金,都是「向著台灣襲來」。
此刻對於彈丸之地的台灣市場,陸資企業之所以認為頗有投資價值,一方面是北京中央的要求,另方面則還是在於佈局台灣,才能成就所謂「華人市場佈局的完整性」的某種「概念價值」。
資本強大且能繞過法令的陸資(港資),就自己進來「設點」了!至於大陸地方或產業勢力強大的民企,則透過「找到台灣合作(合資)伙伴」,完成佈局。
嚴格來說,這種「在台灣的兩岸投資合作趨勢」,包括「幫助陸企在台灣找到合作對象」的機會,是頗適合那些尚頗有工作專業與人際關係能力的「台流」的格局水平!
最近輾轉有一些原本「困在大陸」的朋友們,聽說回台灣了,顯然也呼應著這個趨勢變化之中。

一位好友因為公司倒閉在大陸失業後,東尋西找了一陣子。
「回來吧!至少家人朋友都還在~」他訴說困頓在大陸許久,自己罹患憂鬱症,妻女驚恐日子將無以為繼,最後是台灣老家母親的這一段話,讓他決意返台的過程。
回台後,此刻台灣政府與社會,依然對大陸的發展充滿無知與偏見,令他每每極為難受!
但回台灣工作剛剛重新穩定下來的他,最終也不得不承認,「台灣一座島國兩千多萬人的生存思維與時空狀態,憑什麼自以為能吞下十三億人口的大片土地!」「如今能在上海混出一點名堂,買間房、有穩定收入,也已經夠厲害的了!」
他剛剛為台灣的公司,簽線了一家大陸集團的台灣合作代理,靠著他的身段柔軟口才玲瓏,幫公司省下了一百萬美金的代理費。
他終於擺脫了「台流」的角色,重新在台灣立足,並且因此重新立足在「兩岸市場」的價值鍊當中,令我印象深刻!

在討論兩岸市場的價值差異時,最常被指出的例子是,台灣人幾乎很難理解,「中國再大的危機,除以十三億的人口和土地,也就變小危機了!中國再小的機會,乘以十三億人口和土地,都可以變成大事業!」
坦白說,以此推論台灣兩千多萬人在整個中國市場的價值狀態,也並不為過!
台灣方面經常以為自己發生的事件,「動輒影響大陸」;殊不知,台灣每天政治的紛爭乃至藍綠選舉對決,也只是全中國新聞報導的千分之一條而已!台灣的產業巨擘之如郭台銘或張忠謀,也不過是大陸耳熟能詳的億萬富豪中,百千之一而已!
但問題是,台灣島嶼上絕大多數的人,包括政府官員本身,對此幾乎毫無所覺!遠遠比不上這十年來,新加坡對於中國及亞洲市場的自我定位與全新佈局。

因此嚴格來說,已經擁有豐沛的「資金」,也擁有相對低廉的「人力」「通道」與「市場」的中國大陸產業,還需要台灣的什麼呢?
在兩岸經貿的架構中,所謂的「台灣人才」與「台灣經驗」,哪些是真正能獨步亞洲各國,或傲視全球產業的真正能耐?
台灣自認「觀光業、服務業」大受歡迎,但至今的各方規劃,真的經得起觀光客「一來再來、一看再看」?阿里山、日月潭值得去幾次?台北市與誠品書店,能逛幾回?
台灣政府嚷嚷推動「文化創意」,但這些台灣自認是屬於文化創意的「模式與產出」,真的符合大陸、華人社會,或全球市場的審美需求?
實在應該有個電視節目,好好來「從外面逐一檢視台灣」!特別是當今的國際產業變化與大陸發展速度之中,我們到底還有多少所謂的「台灣競爭力」吧!
並且在此,不妨先邀請哪些,已經練就足夠失敗經驗與兩岸法眼的「台流」先進,來好好協助分析一下:台灣如何在這自認的「黃金十年」,但另方面可能是產業佈局時機的「最後三年」,找到不讓整個台灣產業變成「台流」的方法!
「台流」們肯定比那些只懂上網找新聞來瞎掰的「名嘴」們,對大陸懂得太多了!
這或許也能成為台流們,至少在陸續大舉歸鄉回台之後,重新奉獻給台灣土地的第一份大禮呢!